一个字概括生活的句子

一个字概括生活的句子

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个字概括生活的句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认为君子应心怀天下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一个字概括生活的句子

本文目录

  1. 关于诗句的特点
  2. 孔子认为君子应心怀天下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

[One]、关于诗句的特点

1.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One]、诗歌的种类:

〖One〗、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Two〗、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One〗、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Three〗、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Four〗、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Three]、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

其基本特点有:〖One〗、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Two〗、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Three〗、中国古代诗歌是精练的和含蓄的;〖Four〗、中国古代诗歌富于音乐美。[One]、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

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激情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但诗歌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抒情的特色。

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的形象。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Two]、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这一点同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有显著的区别。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思”和“情”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达到了“偕”和“妙合无垠”的境地。

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是经过诗的升华的。但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达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思考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意象可以从诗人的具体描写中去捕捉,而意境则须于笔墨之处得之。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进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与个性。

跟王维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那种深微、细腻、含蓄的特点不同,李白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这跟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象力是分不开的。不同的意象,不仅表现了诗人不同的生活感受,而且体现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

[Three]、中国古代诗歌是精练的和含蓄的中国古代诗歌,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练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里将精练和含蓄并列在一起算作一个特点,因为这两方面是不能分开的。只有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意思才能称为精练,光是话说得少是不能算精练的。

所以精练总是同含蓄相关。但精练并不等于就是含蓄,有一些率直的诗,直抒胸臆的诗,表现手法上并不含蓄,但表现的意思比较丰富,也应该算是写得精练的。

[Four]、中国古代诗歌富于音乐美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部分本来是配乐歌唱的,如汉代的乐府诗和魏晋至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都是入乐的,唐宋以后的词和散曲也是配乐歌唱的。

词本来称为曲子词,也有称乐府的,如苏轼的词集就题为《东坡乐府》。这些诗歌作品本来都有与之相配的曲谱,但绝大多数曲谱都没有流传下来。

尽管如此,它们的音乐美仍然可以从句式、平仄、押韵等方面体现出来。第二层意思是,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讲究音乐美的。

特别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和词曲,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总之从各方面造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感。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词的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总是和谐一致的。

所以古人读诗很讲究吟诵,就是从音乐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欣赏古典诗歌,懂得一点古典诗词格律方面的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扩展资料:诗歌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有着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释义: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中国古代是以“诗”来教化文明的。故“诗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

有人甚至称: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诗歌在中国从来关乎心灵。

学者胡晓明就说过:“中国诗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钱穆则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类似宗教的作用,既可传递个人心灵。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总结,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深意。

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化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体现“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此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骨力挺建,气壮山河,气吞宙宇,气度豁达,气概恢弘,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刚毅雄健。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夕蓬勃的活力。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其表现为: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阔达;气吞宇宙,力拔河山;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渺的无限的阔达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飘渺,极目无垠。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苏轼的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达雄壮的场面取胜。

当诗人沉思默处、义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忧愁是杜甫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深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称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扁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洪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风动,畅快爽利。

冲淡,级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旷达,即疏狂不羁,通俗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

诗歌是真性情的流露,诗歌厌弃一切虚伪和做作。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典《尚书》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

《诗经毛传大序》也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韵律感。这是东方诗歌共有的特点。

在孔子的时代就有“歌诗三百,诵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可见古人将诗歌、音乐和舞蹈看作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其实,后世诗歌的发展也大体上走了这样的路。

古人写过诗歌有时要吟咏,有时要和歌而唱,没有韵律是不行的。而韵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无非就是句式和读音的问题,句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几言诗”,整齐的句式为和谐的韵律奠定的基础,即便是不整齐的“杂言体”,其句式的安排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读音则主要是平仄和压韵的问题:古人将汉字的读音分为平和仄,平仄相合能够给人以悦耳的感觉,正如今天所说的乐音,反之则是噪音,一句诗中不同的平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于是我们今天读古诗时还能够感受到或高亢、或低回、或婉转、或铿锵的音色,从而品味出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千百年前那活生生的诗情诗味;在平仄的基础上,古诗更点缀以韵脚,越是近体,压韵的要求越严格相同或相似的一个韵母出现在有规律的位置上,为诗歌极大地增强了韵律感,我们今人写诗,句式和平仄可能都因为嫌其烦琐而不太注意了,但压韵往往还是努力追求的,有韵的文体朗读起来有一种神奇的美妙感觉。大家可以随意找几首古诗,大声读一读,会有美的享受的。

『3』含蓄而多意。中国的古诗,讲究从有限中开掘无限,也就是追求“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佳作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那么这“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从其成因谈起吧。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诗歌蕴涵的“意”与表面的“言”所指不一。

“意”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而“言”只是一个媒介或凭借,而在“此”与“彼”、“言”与“意”之间往往存在一架桥梁,借以沟通。

古老的诗是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诗即诗歌。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诗歌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古人对形与象是分别论述的,认为:形,指形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象,是映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人通过视觉对物体的直观映象。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取、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诗的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比较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在科学著作的精美片段中散发出智慧光彩,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都有诗的踪影。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诗来源于生活。诗是生活大海的闪光。把诗与生活隔开,就无法认识诗的内容本质。

“诗的范围是全部的生活和自然;诗人观照森罗万象,他的观照是如同思想家对这些森罗万象的概念一样多方面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的歌唱。诗的领域象生活一样广阔无垠。

由于诗不是叙述生活而是歌唱生活,感情就是诗的主要内容,抒情美是诗的内容本质。感情要有所依。形象,使感情具象化、可感化。所以形象也是诗的内容的组成部分。

诗是最富于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它是文学领域中最“讲理”的品种。感情来源于思想。思想同样也是诗的内容的组成部分。情、形、理的统一,构成诗的内容。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Ten]、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古诗的特点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One〗、意境美,是指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Two〗、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Three〗、音乐美,指古诗的押韵和节奏。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Four〗、形美,是指古诗的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Two]、孔子认为君子应心怀天下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

〖One〗、君子应心怀天下曰仁。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Two〗、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等等。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Three〗、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孔子认为具有这种素质的也可以说是君子了。我们也知道,在易经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自强不息的,就如同天地健动的运转一样,因此君子也是效法于天道的。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君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同时也是和天道联系在一起的。

〖Four〗、孔子经常提起君子这个名称。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的多。对于君子,孔子更是赞誉有加,对君子的涵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诠释。虽然君子的观念在古代也早已经形成。大概首先用来指有职务的人,慢慢地也变成对于有修养的人得称呼。到了在孔子,君子含义变的很清晰,主要是用来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他人以及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君子,同时孔子也数次自称为君子。对于在位的人也还是有称为君子的,孔子对于这种因为地位而称为君子是有所批评的。但是当时君子因为地位职务的意味成分已经是很少了。就象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以道德为标准的这种君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当代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现在人们的君子观念和孔子的君子观念差不多。我们来通过对于论语中君子的分析和考察,理解孔子的君子观念和君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Five〗、论语中孔子从很多的角度来论述了君子的含义。我们首先从君子的本质来讲。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观念和价值。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本质所在。意思是说,君子离开了仁,怎么还能称为君子呢?当然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一刻也不离开仁的,与仁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认为义是君子的质,义和仁同样是君子的本质。作为一个君子,义是基础,是质,礼,孙,信是君子的行为修饰,是文。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备了仁义,再修饰以礼信谦虚,实实然在孔子看来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了!所以孔子说“君子哉!”这样肯定君子所包含的含义。孔子又说:“君子义以为上。”(《卫灵公》)认为义是君子的一个根本的素质。现在我们的社会也是同样强调仁义的作用,君子的观念的基础也和孔子的思想仍然一致。在孔子看来,仁义就是君子的本质所在。

〖Six〗、君子所具有的品格,孔子也有很多的论述。孔子说: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认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发展和延伸的,小人则刚好是相反,生命是是向下发展和延伸的。“下学而上达”是孔子的人生理念。他的学习、教育、文章、政治,都是为了上达。目的就在于成为一个君子。孔子的出了君子着一个上进的品质。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坦荡荡的,君子是光明正大的,是心胸广阔的,是没有什么见不的人的东西的。这种坦荡,不仅是指作为处世上的坦荡,也是指心态和修养上的坦荡。有了这种坦荡,自然也就能够从容不迫。而小人则是不然,常常会感到忧愁和悲伤,心胸的问题,也是不够坦荡的原因,还会为犯罪等违背良心的事情而感到害怕和羞耻。孔子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更加把君子的这些光明磊落、积极进取的品格体现出来了。

〖Seven〗、司马牛这个人就总是很忧愁,有一次他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就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要告诉司马牛不要忧惧,因为这是不符合君子的品质的。所以快乐也是君子的一个品格。在陈国绝粮的时候,子路很不高兴的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子路认为君子是不会有困穷的时候。孔子就跟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孔子跟子路解释,君子是有操守的,在困穷的时候也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象小人一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失去操守,无所不为。这也是君子的高尚品格的表现。

〖Eight〗、孔子看来,君子的特色经过思想和行为而表达出来。我们先来看君子的思想。也就是君子的所思所想。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是有耻心的,(我们现在学校里也经常讲八荣八耻,如果做得到,那可以说是君子了!)孔子认为君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对于说大话和巧言令色的行为是会感到耻辱的。当然一般的正常人就会对这种言过其实的话都会感到羞耻的,所以按照孔子的这个标准,看来君子也不是很难做到的啊。孔子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君子担忧的是自己没有才能,而不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这样的道理用到我们自己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我们自己也要同样是关心自己是否有才能,是否有知识,而不是别人十分知道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君子了啊。难不难呢?当然是不难的。当然君子也有比较难做的到的地方,君子的心里面总是关心着道德的事情,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总是关心社会的治按秩序,而小人却只是关心自己的土地财产,以及自己个人的利益。所以从君子的平时的用心,就比小人要高出一酬了。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明白道义,而小人只是明白私利。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区分仍然是正确的,人们的价值观仍然和孔子的这种思想是相符合的。

〖Nine〗、而君子的品格更多的是通过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君子的志向和胸怀;一个方面是君子的言行,一个方面是君子对人的态度,一个方面是对事物的态度。

〖Ten〗、君子之志向,是远大的,不会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一己之私和利益得失。而是关注全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和道的实现。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注重于谋取道的实现,而不会去注重谋取食物。也就是说,君子是为了实现道而努力,不是是为了生活和生存而打拼。何况仅仅是为了生活去打拼的话,也会有挨饿的时候,学习是为了道的实现,工资也会因此而来。君子所忧患的是道是否能够实现,而不会因为贫而感到忧愁。孔子又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对于食物和居住条件没有特别的要求。孔子说认为君子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一达其道。”(《季氏》)在隐居的时候,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志向,能够出来做事的话,就以行义来实现自己所要推行的大道。孔子也说:“士志于道。”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认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情的态度是没有一定限制和,只要符合于义气的原则。说明了君子的志向在于道义。同时也就是表现了君子的一种灵活的态度和广阔的胸襟。

1〖One〗、论语中多次提到和论述君子的言行。论语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就这样回答他。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言,首先是要去实践了,在去说出来。在这里,孔子当然具体也是针对子贡说话说得好,但不一定能够去做这个性格或者情况来讲的。却是同样的具有普遍的意义。孔子认为言行要一致。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古代的有修养的人,是要做得到才说的。孔子认为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语言不必要太多,同时还要是慎重的,而行动却是敏捷的,对事情也是敏捷的。因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心中对于言行不一致会感到羞耻。孔子认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君子的品格也就体现在他的言行中了。

1〖Two〗、君子对于人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孔子说:“君子有**之美,不**之恶。”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君子会去成全别人的好事,成就别人的真善美,而不会去成全别人的恶。这种君子之风,会让我们的这个社会变的可爱起来。其实每一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之美的愿望的。假如**之恶的话,那就不是君子了,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和所厌恶的。君子生活在社会当中,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操守和修养。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作为一个君子,有自己的坚持的操守,而不会去争夺什么,也不会象小人一样的去拉帮结派,集合起来去干坏事情。就是有所争的话,也是君子之争,。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比如**的竞赛的射箭,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比完以后还要一块儿来喝一杯。君子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话说的好而去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怎么样而不去认可他说的有道理的话。君子对亲人有很深刻的感情。孔子的弟子曾子则是认为君子喜欢通过“文”会友。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可以看出,君子重视友情,有一种很自然的深沉的友爱之情,同时也具有高雅的情致和仁爱的情怀。孔子认为,“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子路》)君子和人的交往,很容易共事,而不容易取悦的,对于人不会求全责备。又说:“君子和而不同。”跟人的关系重视和谐,而不要求一定要同,就是表示尊重他人。

1〖Three〗、再来看看君子在对于事物的态度。孔子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君子很看重自己的名声,对于自己离开人世之后仅仅只有君子之名,而没有做到君子应该做的事业和完成自己的责任,是会感到痛恨的。君子对于事物,也会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会去乱讲,就放在一边,不表示自己的观点。君子做事情,是融入了自己的真挚的情感的,也就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为人处世的。孔子认为:“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阳货》)君子在有亲人不幸离开人世的时候,就是吃东西也不会感到甜,听到音乐也不会高兴,居住的时候也总是在怀念。这也就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君子上保持了他的天性的,把内心的深厚的情感表现在事物之上。

1〖Four〗、君子在生活中,很注重自己的修养和仪表。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曾子也认为君子有所贵的有三个方面。(三戒,三畏、九思,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在这里就不在重复。)曾子认为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意思是注意修饰自己动作和外貌,这样就会远离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表情,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可信;讲究语言和语气,这样就会远离粗鄙和别人的怀疑。曾子认为君子所重视的在这三个方面。这当然的君子在与人交往上所需要的修养。子夏说孔子:“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把孔子称为君子。孔子的外在修养有三种变化,远远的看上去很威风庄重,和他交往却是很温和的,听到他说话,有觉得很严厉。孔子也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告诉我们要庄重,这样学习的知识来也就会牢固。这也就是孔子平时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君子之风。

1〖Five〗、说到子夏称孔子为君子,其实其他的人也把孔子称为君子。也正视孔子所展现出来的人格和风范是完全符合于人们心中的君子的标准的。而孔子也同样把他所认为有修养的人人称为君子。而孔子也认为自己是君子。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圣人的要求很高,不是想做圣人就可以做的到。圣人在社会中也很难看的到。而君子则不一样,标准比圣人要低一点,只要想做就能够做得到的。说不定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以称得上君子的人。孔子认为只要见到君子就会感到满足了。我们知道,孔子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在于培养君子的。《乡党》中介绍孔子的生活,也称孔子为君子。陈亢说“君子之远其子也。”君子也是指孔子。孔子也认为自己是君子。论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在这里很自信,认为九夷如果很粗陋的话,自己这个君子到那里去住,就会变的不会粗陋,而优雅起来。当有人称赞孔子为圣人的时候,孔子则认为自己只是君子,他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1〖Six〗、孔子也称赞自己的弟子为君子。他说弟子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子贱这个人是君子。而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那么这是从哪里学到的呢!意思是鲁国有君子,子贱也因为君子的榜样和影响成为君子。孔子同样赞扬他的弟子南容:“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说南容这个人是君子,因为他很崇尚道德。孔子也称赞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孔子一个很好的朋友。修养和为人都有君子之风,有一次蘧伯玉使人来拜访于孔子,孔子和那个人坐在一起,而问这个人关于蘧伯玉的一些情况。孔子说:“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宪问》)这个人也是很了解蘧伯玉的,说他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在苦于没有办法啊。说明蘧伯玉在自我的修养和提升。等这个使者出去以后,孔子感叹说:“好一个使者,好一个使者!”由此可见,当时的君子在社会中还是有很普遍的。

1〖Seven〗、孔子认为有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同。在论语中,孔子有两个地方谈到了君子之道。我们来看看。论语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孔子认为君子的道有三,他自己没有能够做到。子贡则是知道孔子的,说这是夫子自道,自己在说自己。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君子之道,也许在孔子认为,是很重要,同时有很难做得到的。我们上面也谈到,有些君子的品格是容易做到的,只要自己去做就能够做得到。而不忧、不惑、不惧却是要靠修养才能达到的。也说明了孔子对这三个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不是常人可以达到的。孔子认为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子产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的宰相,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孔子常常赞扬子产。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四个君子之到,都是子产做到了的:自己的行为是谦恭的;对于齐恒公的尊敬的;治理国家人民是得到了好处的;使用人民的劳力是按照道义来的。所以孔子也称许子产为君子,因为子产实践了这四个君子之道。

1〖Eight〗、而君子的这种品格,通过和小人的对比,就会更加的凸显出来。孔子经常把小人和君子对比。在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这种对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如“君子易事而难悦,小人易悦而难事。”等。小人的品质刚好和君子是相反的。又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是安泰从容而不会骄傲自满,小人刚好相反,是君子是骄傲自满而不会安泰从容的。我们读到孔子的这种对比,在联系现实的情况,不能不佩服孔子的智慧!孔子告戒底子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自然要有君子的风范,而小人就是读书再好,知识再多也还是小人。作为一个君子,孔子的一生中也遇到了一些小人,所以十分的痛恨小人。这也是孔子君子小人之辨十分的分明的缘故。在回答子贡“君子亦有恶乎”时孔子说:“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所以君子是厌恶一些小人的行为的,这也是君子的一种品格。孔子也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小人对待过错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而子贡则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小人有过错了,必然会文过饰非;而君子有了过错,大家都回看见知道,改过也是大家所赞扬的。

1〖Nine〗、君子的观念在孔子已经发展的十分的成熟了。到了孔子,就仅仅是指具有道德品格的人。在孔子以前,君子作为一个称呼,还带有一定的职位的色彩,当然古代的君子是必然是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就比如,人们可以称呼大禹、商汤为君子,但是决不会称桀纣为君子的。这种道德之称到了孔子就完全的成熟。虽然孔子也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里的君子可能是指有在位的人,晚节不保,在当时的社会上这种情况很多,而小人在这里也就是指本身道德败坏的人。而“君子易事而难悦,小人易悦而难事。”中的君子小人的对比,已经没有了职位的因素。完全是道德的区分。因为君子可以在位,小人也可能在位。孔子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到了今天仍然如此。

20、把君子的品格和天联系在一起,认为君子的品格是来源于天的。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前面我们也提到,《易》中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能够懂得天命是什么,我们也很难完全明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真切的内涵。而我们却可以从孔子以上的论述中看出君子的大致的含义。君子也就是天命落实在人类社会中具体的实践,一头联系着天,一头联系着人类社会。君子就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君子是对于社会和人类敢于自负的责任,具有担当精神的人。同时君子是刚健的、积极的,具有人的一切高尚的品格。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一个字概括生活的句子和孔子认为君子应心怀天下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一个字 句子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66688846.com/PX2xgTat1T7n.html